年輕的時候常出差,有一次坐火車,剛好做到倆倆面對面的那種四人位子,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對父女。

女兒10幾歲,帶著耳機,眼中一直盯著她的手中的遊戲機,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一樣。

爸爸時不時的探頭看一下女兒的遊戲,偶爾又轉頭看一下女兒,

從他的眼神看得出來他可能想跟女兒互動,或是想打開話題跟女兒聊天的樣子。

過了一會,女兒實在忍不住了,一轉頭剛好跟爸爸的眼神對上了…

爸爸那木納的表情,有點不自然,還沒開口,

女兒就有點不滿的口氣說:「你幹嘛這樣盯著我,我有讓你這麼的不高興嗎?」

爸爸一臉的委屈,納悶的說:「我沒有啊…」

我看到這一幕,也很費解,爸爸真的什麼都沒做啊🤷🏻‍♀️,那一刻,他頂多只有呼吸而已。

在那個moment,梁靜茹的那一首《會呼吸的痛》,就飄過我腦中。

難道那位爸爸是「呼吸的錯」嗎?呼吸都有錯?

當年我很年輕,也還沒有孩子,還沒有醉心研究青少年的發展,我當然不懂。

為什麼青少年的表現會這麼奇怪呢?

原來青少年在閱讀和理解他人臉上情緒的能力是與成年人不同的。

成年人使用前額葉來閱讀情緒線索,但青少年依賴杏仁核(大腦負責情緒反應的部分)。

研究發現,青少年經常誤讀臉部表情,會常把「中立」(neutral) 的表情解讀為憤怒。

儘管大人什麼都沒做,青少年都會解讀大人對他們看不順眼(也可能真的是啦),

然後他們就啟動他們的防衛機制,先發制人。

大人也當然會覺得他們的反應不禮貌,接下來,大家就可以想像一連串負面互動的循環!

該怎麼辦呢?

如果房地產最重要的是:location, location, location!

那麼與青少年相處最重要的是:connection, connection, connection!